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》华理师说

中国的大门是如何被打开的——华理EMBA“人文哲学”系列论坛

发布者:EMBA教育项目来源: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

       丰富的第二课堂是EMBA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,为达到提升企业家整体素质的培养目标,华理EMBA开设了管理前沿、科技创新、人文哲学三大系列论坛,广泛邀请国内外管理、科技和人文大师为EMBA学生校友开设主题讲座,分享他们最新的研究和实践。通过论坛,为学生建立一个与大师面对面交流的平台,开拓眼界,提升个人修养,引导学生对人生、企业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更高追求。

 

       2015年4月7日下午,华理EMBA人文哲学论坛在学校第三教学楼三阶下教室举行,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的大门是如何被打开的——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文化观念对政治选择的影响,来自9、10、11三个在读班级聆听了本次讲座。

 


萧功秦教授

 

       萧功秦教授,历史学者、政治学者,中国新权威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主要代表学者,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、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、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曾应邀在德国、瑞士、法国、日本、美国、新加坡、台湾与香港等地大学与研究所从事访问研究。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、当代中国政治思潮史等。各类著述约三百万字,十余篇文章被译成英文在国外权威刊物上发表。

 

       萧教授演讲的题目是“中国的大门是如何被打开的”,副标题是“二次鸦片战争中文化观念对人们的政治选择所做的影响”。萧教授认为这个题目是非常重要,伏尔泰有一句名言,理解一个时代人们怎么思考问题,要比理解一个时代人们怎么行动更重要。萧教授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历史为主线,包括林则徐处理的“林维喜”案件、“反洋人入城运动”、二次鸦片战争中的“三十九人质事件”与“火烧圆明园”的经过,重点考察中国近代的皇帝、官僚士绅知识分子等是如何应对西方挑战过程的,中国人固有的法制观念、文化观念、思维方式、以及长期形成的固有的价值态度等是如何不自觉地支配、制约、影响人们所作出的重大历史行动与政治选择的。

 

       萧教授认为中国的近代史大概可以概述为:五次战争、三次改革、一次革命。所谓的五次战争,是西方挑战后,一直到辛亥革命之间出现在中西之间的五次战争,而中国的改革往往是在战争打败以后才进行改革的。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英法联军战争,合起来才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改革运动,那是洋务运动。到了70年代的中法战争,再就是中日甲午战争,那么这第三次第四次战争之后,出现了中国的第二次改革运动,那就是戊戌变法。然后戊戌变法失败了以后,满清权贵联合义和团,然后发生了八国联军的入侵。在八国联军进入中国,签订了《辛丑条约》以后,中国开始了第三次改革运动,就是1901年到1911年长达11年的清末新政。然后,第三次改革失败,辛亥革命爆发。

 

       19世纪的中国采取的是封闭的政策,和欧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明,在不同的地域里面发生、发展而且完全没有交往。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固有的观念就是我是天下的中心,所有外面的都是蛮夷,蛮夷只可以受到我们的恩赐,不可以作为一个平等的国家来交流。而在战争失败之后,中国人受到了巨大的屈辱,西方被中国人视为是不道德的、邪恶的对象,邪恶方面是不值得学习,从而使中国失去了学习西方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。正是这种文化与挑战的相互作用,在中国近代形成了“保守—屈辱与悲情—进一步仇外与保守—进一步挫折与屈辱”的周期性恶性循环。

 

       萧教授认为这段历史对中国人影响深刻,他认为当代许多人还深深的刻上了以前的那种思维方式。萧教授分析当今中国人在应对新的世界挑战时,应该对这些影响国人的传统思维与文化观念进行理性疏理与反思,是我们这个民族走向真正成熟的前提。

 

 
课堂掠影

 

         萧教授演讲完,许多同学都积极提出问题进行互动,萧教授的演讲引导同学们对历史产生新的思考,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,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,汲取力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