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》华理师说

【华理师说】勤格物,提慧商,悟阳明心学(一):格物是什么?

发布者:MBA教育项目来源: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

为什么王阳明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没有争议的立德、立功、立言三不朽的圣人?为什么能成为曾国藩,梁启超,伊藤博文,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呢?无数王阳明的崇拜者,为什么也能走出精彩人生,成就辉煌事业?是因为他们无一例外地掌握了利器--阳明心学。

 

 1574212744353029795.jpg

图片来源于摄图网,基于VRF协议

 

如今,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王阳明,但很难参悟阳明心学,这不是代表勤学者不努力,而是未掌握要领。那这个要领在哪呢?我们从王阳明的成长经历来一探究竟吧。

 

明朝的王阳明,年轻时候就立下远大志向要成为圣贤之人,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成为一位卓越的领导者。他十一岁就问自己的私塾老师,“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”,私塾老师回答说,当然是考科举了。但王阳明却说,错了,应该是成为圣贤之人。后来他也问他父亲王华同样的问题,得到的是同样的答案。他父亲还对他想成为圣贤之人的想法嗤之以鼻,王阳明就说,孔子也是人,他为什么可以成为圣人,我就不可以呢。

 

王阳明带着这个问题,就开始了他想成就卓越领导的探索。他试过了很多方法,例如钻研道家养生法,也研读过兵书,曾经幻想沙场建功立业,也曾经迷茫过。

 

王阳明好友湛若水在王阳明的墓志铭中关于其成学经历中写道,他年轻时有“五溺”之说:“初溺于任侠之习,再溺于骑射之习,三溺于词章之习,四溺于神仙之习,五溺于佛氏之习。正德丙寅,始归正于圣贤之学。”

 

 1574212768798083847.jpg

图片来源于摄图网,基于VRF协议

 

“初溺于任侠之习”,是讲王阳明倜傥豪爽,有任侠之气。

 

“再溺于骑射之喜”,王阳明对于骑马射箭这种活动很是喜爱,他在年少之时,经常到关外进行射猎,更有“逐胡儿骑射,胡人不敢犯”这一说。

 

“三溺于词章之习”, 对于王阳明来说,带兵作战是他的能力及兴趣所在,而且整个排兵布阵都极有效率,不仅喜欢武,他对于文的修炼也是胜过常人,王阳明沉溺于文学之好,而他的诗文俱佳,每每文章都提笔为文十分畅快,写得漂亮淋漓,挥洒自如更是使他有着较高的文学造诣,他是哲学家中当之无愧的文武全才之人。

 

“四溺于神仙之习”,这可能与王阳明的出生及家世背景有关联。有文记载,王阳明在他十七岁成婚之日接触到道教的神仙术,以至于他后来经常与道士进行谈仙,更有想过要忘记世间之事,深入山中进行修炼的想法。王阳明曾在修道的时候拥有能预知友人来访的先知之明,等他觉悟之后,认识到这是虚幻的光影作用,不值得耗费自己的精神,也就劝人不要迷信道教的神仙术。

 

“五溺于佛氏之习”,这里也就是说王阳明沉迷于禅宗。

 

 1574212788749074327.jpg

图片来源于摄图网,基于VRF协议

 

你可以看到,王阳明尚在私塾时就立志要做天下第一等事,就是做圣贤之事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,他把当时能接触的所有方法,都尝试了,而且都能做到极致。但这些都被证明离他的目标偏离很大,都果断舍弃了。

 

十七岁时,他终于找到一位当时非常有名的理学家娄谅,向他请教如何成为圣贤。娄谅说:“圣人必可学而至”。就是说,普通人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成为圣贤之人。那路径是什么呢?娄谅引用了《大学》中的话,格物致知。

 

王阳明果真去参悟什么是格物。为了了解格物,他和好友一起格竹子,好友格了三天三夜,晕倒了,王阳明说,不行,我还要坚持格下去,最后格了七天七夜也格晕倒了。由此可以看出王阳明在格竹子时,并不知道该怎么格物。

 

王阳明后来一直在参悟格物是什么。虽然走了很多弯路,也历经生死,真正的转折点,是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驿。

 

在龙场驿,王阳明“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,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,乃为石墩自誓曰:「吾惟俟命而已!」”。此后,“日夜端居澄默,以求静一”。这里的“端居澄默”,就是说他日日夜夜,时时刻刻都端坐着,端坐是我们看到的王阳明外在的行为,关键在于他静坐时,意识在干什么。“以求静一”,恰恰说明他是在不断地觉察自己的内心。如果大家有练习过觉察内心的话,都会进入一种状态,就是内心宁静的状态。当我们进入这种状态时,我们的洞察力、创造性思维就会迸发出来。佛学中说的‘定中生慧’也是这个意思。正是王阳明持之以恒地静坐,不断地自我觉察,内心逐渐进入宁静状态,也就进入了容易产生顿悟的状态,最终王阳明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,龙场悟道,从而开创了深刻影响后世的阳明心学。

 

 

通过介绍王阳明人生经历,我们了解到,王阳明人生的转折点是在于对格物的参透。那什么是格物呢?

 

首先,我们来看什么是格。尺子上一个一个的刻度就是一个个格子,所以格是指是尺子。格物,形象理解,就是拿着尺子去丈量每一个东西,引申开来,就是对当下所接触到的对象去觉察,研究。

 

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方面面都是在格物。例如生物课,我们用放大镜看植物的细胞,解剖青蛙看其组织结构,这就叫格物。实验室里科学家们做的各种各样的科学研究,天文学家用各种观测工具去研究天体,社会学家去做田野调查研究社会现象,经济学家研究各种模型来解释经济发展现象,都是在去觉察和研究我们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。

 

了解了格是觉察、研究的意思,下面我们来看,格物的“物”。这个“物”是什么呢?如果以观察者自身作为边界的话,这个物可以分为两个世界,一个是观察者身体以外的世界,例如自然环境、人类社会等,另一个是观察者自己。因此,格物,就是格观察者身体以外和身体以内的两个世界。格身体以外的世界,我们有很多种方法,但主要通过我们的五官六感来觉察,同时也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工具。例如美食家去品尝美味时,是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体验;又例如我们喝功夫茶时,要求一闻,二看,三品,也是在要求我们用我们的鼻子、眼睛和舌头去品这个茶。

 

而格身体以内的世界,我们怎么格呢?我们主要是集中我们的注意力,去觉察我们的身体、想法、情绪等。

 

王阳明格自己身体以外的世界,最开始格竹子时,他没有掌握要领,所以没有成功。但是,王阳明格自己身体以内的世界,尤其是他把重点放在格自己的‘心’上,他格对了,所以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。

 

关于作者 | 陈亮

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MBA项目主任

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-视友科技心脑科学研究实验室主任

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专业委员会正念学组委员

慧商理论提出与建构者